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

作者: 时间:2024-10-23 点击数:

 

机构负责人:武义青研究员  原副校长

机构简介

2013年6月,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“2011计划”文件精神,倾力深化人才、学科、科研三位一体体制机制改革创新,学校成立了与学院平行的独立实体机构——河北经贸大学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。2016年1月,经“河北省2011计划”领导小组评审认定,中心被认定为省级建设的协同创新中心。中心成功入选中国智库索引(CTTI)来源智库。2021年11月,中心更名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。按照“河北急需、国内一流”的总体要求,坚持问题导向,突出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,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、雄安新区建设、后冬奥经济,深化“学政产研用”合作,以产出高质量成果、培养高水平人才、打造高影响力品牌为主线,以体制机制改革、聚集创新资源、提升创新能力为引领,率先建立健全协同创新体制机制,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,攻克一批国家和河北急需解决的重大实践性、理论性难题,产出一批高质量决策咨询成果和高水平理论研究成果,大幅提升人才、学科、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,将中心打造成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智库。

2016年以来,承担纵向课题70余项,国家级课题8项,经费600余万元,横向课题60余项,经费800余万元,合计1500余万元。在《人民日报》《光明日报》《经济日报》《财政 研究》《中国软科学》等报刊发表高层次论文180余篇。出版《京津冀协同发展:现实与路 径》《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研究》等专著10余部,获得省级奖项10余项。

中心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,重大事项由理事会协商决定。中心现有专职研究 人员7名,兼职研究人员20余人。

中心主任:武义青

中心执行主任:田学斌 中心副主任:母爱英

办公室主任:武星 

特色品牌

深化“学政产研用”合作,以产出高质量成果、培养高水平人才、打造高影响力品牌为主线,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,紧扣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“牛鼻子”,聚焦区域协同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、区域公共服务协同发展、区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三大方向, 瞄准京津冀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、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、雄安新区建设等领域,研究京津冀携手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、示范区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,带动相关学科融合发展,提升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能力。

研究方向

1. 区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。聚焦京津冀生态环境优化与经济转型升级和谐发展,以绿色 低碳发展为主攻方向,重点围绕“双碳”目标约束下京津冀区域资源有效利用、生态环境改 善、绿色发展评估和绿色低碳评估等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研究和咨询,加强京津冀区域绿色低 碳经济领域合作,为促进京津冀经济结构转型、增长方式转变和“双碳”目标实现提供理论 研究支持、调查研究支撑、决策研究依据。

2.区域协同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。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,紧扣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牛鼻子,研究在承接疏解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,在升级转移中强化京津冀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深度协同合作,全面提升京津冀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安全性和现代化水平,为着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增长动力源、高质量发展新引擎、产业创新发展经验模式策源地、示范区,提供理论研究支持、调查研究支撑、决策研究依据。

3.区域公共服务协同发展。针对京津冀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、区域内行政区划管理特 征复杂、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依赖于政府间的行政协调和政策推动等特点,以公共政策优化 为突破口,着重于突破区域地方财政利益矛盾,就如何调节、缓解以致解决区域内各地方政 府间在利益分配方面的矛盾、甚至冲突为切入点,以此促进合理配置有限的京津冀公共服务 资源、缩小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差距、推进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,实 现京津冀公共服务协同发展。


依托单位:河北省教育厅

联系方式:武义青 13832103361 Email:sjzwyq@163.com

机构成员:田学斌 母爱英 李建英 刘晓敏 仝文涛 王晓洁 冯文丽 柳天恩 陈琳 李海飞 李 涛 陈艺丹 李治宇 李燕凌 李楠 耿娟 常之魁 陈英伟 尤鹏 陈旭红 廉水杰 赵培红 张伟静 白云

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版权所有©河北经贸大学